半導體企業對渠道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大 並購潮將持續
字號:T|T
據外媒報道,過去的幾十年裏半導體產業一直是矽穀的根基之一。這一行每年的營收已經超過3350億美元,然而增長速度卻逐步放緩。在過去的幾年裏,更有多家經營數十年的老牌芯片廠商被競爭對手並購。
單單2015年,半導體行業並購交易的金額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其中包括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370億美元收購博通(Broadcom)、英特爾170億美元收購Altera、微芯科技(Microchip)36億美元收購Atmel、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160億美元收購閃迪(SanDisk)這四筆巨額交易。2013年以來,組成費城半導體指數的三十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已經有四分之一被並購。這些交易帶來的負麵作用如今也已經顯現,例如微軟就在今年四月宣布裁掉12000名員工。
這個行業的前景如何?外媒日前采訪了Model N副總裁兼總經理沙南-格林伯格(Chanan Greenberg) ,後者所在的公司正為超微半導體、Atmel、英特爾等12家頂尖半導體公司提供營收管理服務。
問:這些並購交易為何會同時發生?是否是因為某種契機?我在過去的二十年裏一直報道行業新聞,這樣的“合並熱”隻有在過去的兩年裏才有發生。
格林伯格:有一些宏觀經濟學方麵的原因,也因為這個行業越來越成熟。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也有宏觀經濟學方麵的原因,使得這個行業必須要做出這樣的改變。
舉例而言,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八家不同的廠商來製造存儲芯片?五年前或者八年前,市場上或許有十六七家廠商,製造尺寸不一的存儲芯片。接著有一係列的專業組織和行業標準被建立。眾多廠商被三星、鎂光這樣的大鱷所並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說這是自然發展的必然過程。
微控製器領域也是一樣。盡管芯片研發方麵會投入大量的金錢,但芯片本身並不存在巨大的差異。很多存在廣泛思維、戰略思考的公司不再將芯片和芯片相關的知識產權當作它們最大的差異。
此外也有一些宏觀經濟學方麵的原因最終促成了這些並購。兩年前我參加了全球半導體聯盟(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峰會,這場會議的參與者包括高通CEO,世界通訊(Worldcom)CEO等行業領導者,大家聚在一起討論行業發展的未來。
台積電的執行副總裁的一段話頗有意思:“我不知道你們在討論什麼,但這個行業的規模卻沒有大的變化。我們是一個規模達到3000億美元的行業,過去的五年裏這個數字一直在2800億至3300億美元之間波動。你們討論雲計算有多偉大,會產生多少利潤,但這隻是將錢放在另一個口袋裏而已。雲計算帶來增長,但很多大企業的服務器群業務卻在萎縮。我們都為iPad的熱銷感到興奮,但筆記本的銷量卻逐步下滑。我們有一些飛速增長的領域,但這些增長卻沒有蓋過下滑的部分。”
由於一些自然經濟原因,這個行業整體而言是不景氣的。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新興科技產品的采購率開始下滑。我手裏拿著是iPhone 5C,我並沒有購買iPhone 6或是其他蘋果新產品的衝動。我也不想把自己的iPad Air換成iPad Air Pro,或許我可以等上一兩年再換。科技產品的采購率正在下滑。
我們隻是把錢放在了另外一個口袋裏,這個行業的總體規模卻沒有變化。從筆記本到平板電腦、從服務器群到雲服務器,芯片的銷量總體是變少了。
問: 這意味著什麼呢?
格林伯格:以印度、中國以及非洲的發展中國家為例,我們都期待這些市場能有一些偉大的事情發生,他們也確實有著驚人的增速,然而這些國家購買的都是一些科技含量較少的解決方案。在其中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從沒有手機到擁有翻蓋手機已經是一種進步。這些國家的國民並不都購買智能手機。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由科技推動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動起高端市場的增長。
發展中國家的半導體業務確實在增長,但總體增長速度和高端解決方案的增長卻不如我們預期中那麼快。這一定程度上造成半導體行業的停滯不前。下一年半導體行業預期會有3%-4%的增長,這可不是一個吸引人的數字。
現在的情況是,這些大公司的CEO和CFO需要取悅公司的投資者,投資者們想要看到的是業務增長,但業務增長卻無法來自於純粹的產品銷量。於是這些大公司開始主動、謹慎地籌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購買營收。它們需要去除行業競爭,保證是它們收購別人,而不是被別人收購。很多很多公司聽到了“進軍的號角”,它們需要找到營收增長點,然後要做的就是收購。
當然也是有一些例外的。有一些規模非常大的半導體公司因為一兩個客戶而產生非常迅速、不成比例的增長。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加州庫比蒂諾的那家“水果公司”,造福了若幹家半導體公司。然而這些公司也意識到,首先它們處於業務停滯期,其次它們的財報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風險是很高的。
於是其中的一些公司不得不去收購,展示額外業務增長,更重要的是客戶基礎多樣化,降低財報的風險。不過10筆收購交易中隻有兩三筆是處於這種原因,絕大部分純粹是出於購買營收的目的。
記者:我從不認為巨額收購會帶來更有效的公司。
格林伯格:我同意你的觀點。科技界的趨勢如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消費級醫療設備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極具潛力,但離它們最終成為行業內很多大公司的營收來源還需要三至五年時間。這正是這些解決方案發展,以及市場接受它們所需要的時間。
三到五年時間,每年的增長率僅為個位數,這些大公司顯然無法忍受這一點,投資者們也是一樣。他們需要有所作為。
有關效率的問題,你說的很對。紙麵上看起來很棒,事實卻是另外一回事。假使我是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我要收購Aptina,Excel文檔上一切都很好,運營上更有效,銷售會有更多產品可以賣,也能提升銷售的效率,紙麵上一切都很棒。實際上來自Aptina的銷售人員隻知道如何去賣圖像傳感器,卻不知道怎麼去推銷安森美的產品,安森美的銷售也是一樣。所以我的感覺是,短期內這些公司的銷售成本會增加,原因就是銷售方麵不夠高效。
總而言之,現在並不是討論效率的時候,現在大家關心的都是增長的問題。業界這些大公司的CEO,他們討論的都是營收增長的話題。他們考慮的不是利潤或是效率。如果公司不發展,這些公司就厄運臨頭了。
問:英特爾表示將裁員12000人,這大約是10%的員工數量。這是否是某些事情的預兆?我們會不會看到同等級的半導體公司普遍發生裁員?還是說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完成並購交易的大公司身上?
格林伯格:每個公司的情況會不一樣。那些完成並購交易的公司會采取所謂生產力遷移效率遷移措施。每一家公司都承諾以此為投資者省下2億至10億美元。首先是這些舉措,其次才會是裁員。
就英特爾而言,如果你看看裁員發生的部門,你會發現這些部門都是業務增長緩慢,或者沒有多少前景的部門。英特爾目前發展最迅速的物聯網部門就沒有任何的裁員發生。主要裁掉的都是和PC業務相關的員工。考慮到過去幾年裏PC市場的不景氣,這樣的裁員不管怎樣都是要發生的。
問:你覺得就這些話題有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東西麼?
格林伯格:我認為並購熱還會繼續下去,而且行業方麵有兩大關鍵趨勢值得特別關注。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我的銷售人員有多好?他們知道怎麼去買自家的產品麼?我怎麼才能有效地賣產品?”如果你有合適的人才和工具,那就能有效地獲取利益。
此外渠道也很重要。高通收購CSR之前渠道非常有限,極少數的幾個客戶帶來絕大部分的營收。這種供求關係非常私人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在他們卻需要服務成百上千的客戶,這種情況他們並不適應。他們並沒有物流、供應鏈以及圍繞這種業務打造的基礎設施。半導體公司對於渠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整個行業都是這樣。
同類文章排行
- 解析集成電路芯片原裝、散新和翻新區別
- 無線充電主流技術解決方案全麵解析
- 無線充電原理以及優缺點分析
- 教你如何辨別集成電路IC原裝正貨、散裝和翻
- 5G芯片大戰,華為高通誰與爭鋒?
- 芯朋淨利增長58.01%,新三板電源IC廠商業績
- 馬化騰談"缺芯之痛"國家大力支持,中國芯
- 走路也能充電,盤點十大創意無線充電新技術
- 選擇一款合適的手機充電器控製芯片應考慮那
- 解讀集成電路電源管理IC工作原理及特性